塔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们在ldquo乌兰哈达rdquo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有治好的嘛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322/4595397.html
各位小伙伴,大家好!刚刚过去的周六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客户端刊发了重磅特别报道——《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北京扶贫报告》《第一书记》《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点亮北京扶贫地图》等特刊、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北京扶贫报告·内蒙古卷》刊发后更是得到了蔡奇书记的高度肯定和表扬,社会反响强烈。内蒙古扶贫报道背后还有哪些动人故事?继嘚吧嘚刊发三期后,小编将再刊发两期,与大家分享他们的精彩故事。新闻背后

他们在“乌兰哈达”默默

干着惊天动地的事情

张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蒙语称“乌兰哈达”,就是红色山峰的意思。她没有内蒙古很多地方那种“XX浩特”、“XX郭勒”富有草原风情的名字,也没有闻名全国的工业企业、物联网独角兽。即便如此,我们也满怀期待。即便如此,我们也满怀期待。因为这里有一群最可爱的人——来自北京的扶贫干部,他们在这片9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默默无闻地干着“惊天动地”事情——帮助多万赤峰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赤峰报道组(左起:邓伟、张航、刘英文、闫雪静、朱松梅、任珊)

破误区

每天都在重新认识赤峰

7月20日,我们在夜幕中出发赶赴机场,迎着晨曦登上航班。飞机越过塞罕坝林场,越过扎根内蒙古高原的连片“大风车”,在40分钟后降落玉龙机场。之后日子,我们每天都在重新认识赤峰!以至于最后深深眷恋这片大地!来自北京的扶贫干部闫新疆接上我们不久就破除了我们的第一个误区——赤峰可不是一个单纯的“农耕区”,这里有“小内蒙古之称”,整个内蒙古所拥有的草原、沙漠、湖泊、森林、冰川地貌……在赤峰境内全部齐全,而且景观毫不输给其他地方。这里有美丽的贡格尔草原,有浩瀚的北方大湖——达里诺尔,还有神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一路辛苦,一路见证了最美赤峰。

赤峰境内,草原、湖泊等各类地貌齐全

一天赶路多公里是常态

不时来个公里也是常有的事情

跟当地的扶贫干部对接后,我们分成了两个小组,分赴南北4个旗县采访。赤峰实在太大了,一天赶路多公里是常态,不时来个公里也是常有的事情。

南线报道组采访牧民生活情况

北线报道组采访扶贫干部

深入牧区后,水泥、柏油等铺装路就少了,碎石路是最不错的体验,连续20公里连拖拉机都过不去的“沟坎路”足以把每个人颠的七荤八素。司机还不敢开慢了,因为前面带路的当地硬派越野车速度飞快。我们低头一看手机,根本没信号,导航也不好使,“跟丢了,就回不去了,得把大家抛在草原里,这里有狼。”司机师傅笑着吓唬我们。

在这样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天百十公里是常事

邓伟说,北线小队的三人拖着行李,一天走一个旗县,每个旗县都深入偏远乡镇一线,实地探访脱贫攻坚最前沿。在阿鲁科尔沁旗,砂石路上奔波到下午6点才到达巴彦温都尔苏木塔林花嘎查的牧场开始采访,晚上9点多才赶到罕山林场吃上饭。在林西县,换上全套防疫隔离服装进入德清源金鸡扶贫项目鸡舍拍摄,中午出来全身像洗过澡……过程虽然辛苦,但因为有着给力队友和给力向导,一路高效工作而又乐在其中。小伙伴们,有你们真好。

邓伟在德青源金鸡扶贫项目鸡舍拍摄

南线报道组记者刘英文表示,采访奔波很辛苦,几乎每天的车程都在公里以上,但团队的小伙伴们都没有任何怨言,像是打了鸡血一样。赤峰采访,也刷新了我到过地方的“最北记录”。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用光所有的相机、无人机电池,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记录下最美的赤峰,用视频讲好扶贫故事。

刘英文采访田间耕作的村民

相互配合克服困难

顺利完成直播任务

结合融媒体特色,我们南北两组分别完成了两场直播。一场新闻直播,一场扶贫带货直播。新闻直播放在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这里有“中国笤帚苗之乡”的美誉。为了确保直播顺利,各种采访细节都需要落实到位。幸好,当地十分支持,所有细节全部安排到位,还推荐了一位非常能聊的“解说嘉宾”——十三敖包镇镇长,确保了直播的顺利完成。

任珊(右)采访制作笤帚的村民

张航(右)直播采访笤帚苗种植户

直播过程中有一个感人的细节。从笤帚苗农地到加工厂要步行10多分钟,大部分路段是一条国道,直播摄像由摄影记者邓伟来完成。他需要全程后退式行进,这非常危险。国道上的车速度极快,动辄迈以上,有些路还不平坦,一路后退,很容易绊脚、摔倒。幸好,大家一路小心,顺利完成。

试水直播讲到口干舌燥为止

在敖汉旗,朱松梅和当地工作人员一起,做了一场更具挑战性的带货直播。当地提供了最具特色风干牛肉、小米的特产,如何把这些优质农牧产品更好地推介给消费者。朱松梅和当地工作人员反复讨论,从产品展示的角度,到语言的描述,一个手势、一个动作,力求准确到位,最好展示产品的最佳形象。

朱松梅(左一)与当地工作人员一起带货直播

朱松梅说,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做带货直播,平时看着一些网络平台上的直播员说得神采飞扬,快乐到hi起,但没想到其实直播这么累,要做这么多的幕后准备。一直说到了口干舌燥,嗓子冒烟。但大家心里都很高兴,我们是在用最潮的方式,展示优质的赤峰特产,展现赤峰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乡亲们的勤劳和质朴

给报道组留下深刻印象

南线报道组在采访

南线报道组采访扶贫干部

由于赤峰地广人稀,每天从早上7点到夜里,我们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但大家没有任何怨言,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我们中绝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来到赤峰,第一次在这里挽起袖子,进牧区,钻大棚,下泥地,爬鸡笼,努力融入当地人的工作、生活,感受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故事,令人感动,总是想更多地接触了解他们。

听乡亲们讲述脱贫致富的故事

探访富起来的牧民家庭

这不是任珊第一次来赤峰,在此次采访交流中,她对当地的乡亲们和扶贫干部们又有了新的认识,她表示:5月底的时候,曾跟市扶贫办去“踩点”,但上次是走马观花,这次有机会深度走走看看。这是一次别样的体验,说实话,辛苦、疲倦,我们走过颠簸不平的山路,坐过没有空调、汗如雨下的采访车,穿梭过一下午没信号的科尔沁草原。但是,当看到抱着羊羔洋溢幸福笑容的牧民,不用再出门打工、家门口就能轻松就业的老乡们,我们的疲惫也一扫而空。实地体验,最能感受北京扶贫干部的不易,我们赤峰采访来回8天,却是他们一年天中很“平凡”的8天。很荣幸,我也能成为“携手奔小康”中的参与者和记录者。

赤峰报道组全体

编辑:邢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